中国人必须知道的姓与氏的由来。孔子其实不姓孔,他姓子,氏孔,名丘,字仲尼。比如袁世凯,现在看来是姓袁没错,但实际上袁一开始是氏,而不是姓!所以在古代,姓和氏其实是不一样的,但凡姓里都会有个女字,因为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,姓人所生也,从女从生。
上古八大姓:姬、姜、姒、嬴、妘、妫、姚、姞,全都有个女字。有了姓,人们就能追溯其根源。后来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,生产力发展了,家族部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扩张分裂了,独立分支之后就有了‘氏’,后人再以氏为姓,这便有了百家姓。
有当官的自立门户或以官职为氏,比如司马懿、司马迁的司马,一开始就是官职。也有受封地方的会以地名为氏,比如商鞅,他名字叫“卫鞅”,战国时期帮助秦国变法,因功受封于“商地”,所以人称“商鞅”。所以‘姓’可以别血缘婚姻,‘氏’用来分高低贵贱!
在夏商周三代时,人人都可以拥有姓名,但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拥有‘氏’,到后来很多家族直接就‘氏’改‘姓’,把“氏”当做“姓”来用。比如孔子的子姓,本来是上古大姓之一,是商朝的国姓,但现在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姓‘子’了,因为子姓后人大多以‘氏’自称了。
现在的武、邓、丁、汤等姓氏很有可能就是‘子’姓的后人,‘姬’姓最张扬,演化出了吴、郑、鲁、魏、杨、梁、蔡等四百多个姓,占百家姓总数的82%。问题来了:那为什么是百家姓?不是千家姓?万家姓呢?
战国乱斗,礼乐崩坏,‘姓’和‘氏’开始混为一谈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废除分封,推行郡县制,没了分封制,新的氏就少了一个最主要的来源,一直到西汉时期,司马迁写史记干脆就不再区分‘姓’和‘氏’了,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而混为一体,从此中国的‘姓’于‘氏’正式合二为一,所以从那之后中国就只有百家姓,没有千家姓、万家姓啦。
人和人之间的姓氏称呼上再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老百姓第一次成了天下臣民的统称。话到这里,再说两个点,古话说“富不过三代,穷不过五服,道德传家十代以上,富贵传家不过三代,一代创,二代守,三代耗,四代而败”,古今中外大多如此!而五服是用来区分族人亲疏关系的分界线。
九族图内,“上至高祖父母,下至玄孙,女方自从姐妹,男方自从兄弟,都在五服之内,很少有五服之内家家都穷的”。后来这句话被改成了“富不过三代,穷不过五世”,意思是如果你家一直很穷,到第五代基本就绝后了。
古代穷人娶不起媳妇儿,但更重要的是,战争年代三代单传的穷人为了生活,很多都会去当兵。西汉鼎盛时期,中原人口6000多万,到后来三国结束时,人口已经不到三千万了,整整少了一大半!十五六岁的男娃战死沙场,是那些战争年代里很正常的事。
还有一个点就是“天下同姓本一家”。前面所讲的第一个点反过来就是古代王公贵族。往往可以枝繁叶茂,多子多孙。刘备刚出场时的抬头是: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,这刘胜一辈子生了120多个儿子,从他往后数到刘备经历了20代左右,所以到刘备时,这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说也有几万人。而这刘胜往前数刘姓氏族的来源,主要说法是周匡王封小儿子在“刘邑”,人称“公子刘”,后人自此以刘氏为姓。所以现在的每个姓氏往前数几百上千年,祖上都是贵族,都是大官儿,同一个姓氏也很有可能会是同一个本家。
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话不完说不尽——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2mingliang.com/35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