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姓怎么读音(伊姓怎么读拼音)

早期炎帝时代。(5500年前-5000年前)

炎帝,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,号神农氏,又号魁隗氏、连山氏、列山氏,别号朱襄(尚有争议,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)

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,所以称为炎帝。

这是百度上给的,但是笔者,认为如此多的号和又号、别号,炎帝肯定不是一个人。

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,神农生帝魁,魁生帝承,承生帝明,明生帝直,直生帝氂,氂生帝哀,哀生帝克,克生帝榆罔,传位五百三十年。

也有野史说炎帝的神农古国传了七十代,几乎跟伏羲古国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按照三十年一代,大概在十七代或者十四代左右(有这两种版本)。

这一个时期,应该是古典时期。

整个先羌族群此时已经分成了东西两大块,一个是遗留在关中的先羌集团,而另一个是中原的华夏先民。

先羌集团依然保持着古老的母系长老会的习俗,奉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主义,这在他们的墓葬陪葬品中很是明显。即便是小孩陪葬品,女孩子的也比男孩子多。

而华夏先民已经步入了父权社会,也诞生了“有”的概念。

“有”这个词,对华夏族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,可本人很少看到有人对这个字进行研究,于是抛砖引玉,给大家参详一下。

伊姓怎么读音(伊姓怎么读拼音)

“有”汉语一级字,读作yǒu、yòu,最早见于甲骨文,其本义是持有,与“无”相对,后引申指占有、存在、保存、丰收、富有等。

“有”,象形兼会意字。图(A)是甲骨文的“有”字,上部是一只悬臂下垂的右手,下部是一块肉(“肉”字是一脔肉的横断面的形状),表示手里“有”肉,“有”吃的了。

因为这只右手后来发展为左右的“右”还有“又”的意思;故此便以“手”形及借其“又”音以表示“有”意思。

可只是这样嘛?

本人理解,“有”在原始社会,最初是部落首领负责分发食物的动作,引申的含义又着“分发食物的人”,“首席”。

早期人口增多之后,是一个女子带着自己“儿女”迁徙,然后定居在某个河边,比如姬姓、姜姓、妊姓、姒姓,再后来知道群婚、族内婚不行,那么迁徙就会多个“姓”一起出发,这就需要一个统筹者,亦或者打仗,也需要一个人负责指挥,这时候“有”就成了“首席”或者“执行官”的意思。

“左右”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尊卑的情况不一,但是通行的是“男左女右”,这种说法极有可能源自上古,从个人习惯而言,分发食物的时候,“首席”自然分给右边的女性,然后才是左边的男性。

到了男权社会,以左为尊,西晋时代复古,又将豪门称之为“右族”,但是到了后周两宋,以及明清都是以左为尊。

但归根结底,其实还是因为原始社会,女子都坐在“分肉首席”的右侧,而男子在左侧演变而来。

华夏右衽的穿衣风格也有可能来源于此,在此不做多深究,但是“有”这个词,绝不是简简单单“有”和“无”的意思,它在先民口中的本意应该比想象中复杂的多。

那么多氏族,都带“有”,仅仅是巧合?有熊氏、有易氏、有穷氏、有蟜氏

笔者推出一个大大的假设,就是“有”,几乎可以等同于分封,相当于“男爵”。

倒不是说现在进入了封建制度,但是这个“有什么氏”,其实已经有“男爵”的实权。

第一,有“领头人”;第二,指派性;第三,军事性。

前文中本人用了“执政官”,但是想来想去,还是“男爵”这个词汇比较适合第一代获得“有”这个权力的人,也许一开始他们并没有那么大权力,也未必世袭,但是在权力上,他们是实实在在的“男爵”。

有—-分发食物的人—-部落首席(长老)—–部落执政官(话事人)—男爵(士大夫?)—–最后,“有什么氏”就演化为乡遂制度。

伊姓怎么读音(伊姓怎么读拼音)

周朝所分封之贵族及其所率领的公社农民进驻新占领的区域后,首先是建立一个军事据点,这样的据点称之为“城”,也称之为“国”。而“国”之外广大区域称之为“野”。

城市以距城百里为郊,郊内为乡,郊外为遂。王城六乡六遂,大国三乡三遂。

显然这些“有”,就是早期的、原始的士大夫。

说了这么多,言归正传,初代的炎帝姜石年又姓伊耆

伊耆为复姓 封号神农,后简化伊姓,因以火德王,又称炎帝。

另据疑点,“伊耆”应为“任姜”因为《竹书纪年·义征》一书说:“炎帝自伊(任)徙耆(姜),故曰伊耆(任姜)氏,伊即帝尧母家。”

从这一点上看,初代炎帝的确是伏羲的直系子孙,毕竟伏羲出自有仍氏。(任是妊的通假字,因为各类史书“妊”很少,所以通写“任”或“仍”。

伊耆炎帝、制耒耜,种五谷,奠定了农工基础。立市廛,首辟市场。据《周易·系辞下》载,神农"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"。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,以物易物的市场是货币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。

治麻为布,民着衣裳。作五弦琴,以乐百姓。据《世本·下篇》载,神农发明了乐器,他削桐为琴,结丝为弦,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。神农琴“长三尺六寸六分,上有五弦:曰、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”。

这种琴发出的声音,能道天地之德,能表神农之和,能使人们娱乐。

削木为弓,制作陶器,应该在“炎帝”时代,工艺有大的改良。

伊姓怎么读音(伊姓怎么读拼音)

大汶口文化

伊耆炎帝管理部落,治理天下很有方法,所以伏羲古国跟神农古国交相辉映。

神农古国的范围应该很广泛,东起泰山、西到华山,北到太行、南应该也占据了鄂东,东南则跟良渚古国接壤,而西南跟三苗族群古国相邻。

东夷族群:伊耆炎帝此时应该统治了大部分的山东内陆,也就是泰山到微山湖一带,而东夷人面对神农古国的攻击,跟良渚古国求助,东夷和百越,虽然族属不同,但是按照地缘来说,两者的接触不少,而且东夷人断发纹身以及拔牙的习俗也表明,东夷虽然是山东地区的后来者,但是跟先起达到此地的百越族早已共存千年了。

有一部分东夷人有可能渡海,进入朝鲜,也就是貊人的来源。

三苗族群:被神农古国压缩,让出了豫东豫南,逐渐退缩在南阳盆地以及鄂西北,几乎跟湖南的苗蛮族群接壤了。

北方族群:应该是这个时期变化最大的族群了。从一万年到五千年这个时间,气温依然在变化,兴隆滩文化圈,因为寒冷时间增多,逐渐被靠南的富河文化替代,但是富河文化也没有延续太久,就被更加靠南的红山文化给取代。从这一点看来,当时地球气温开始逐渐向现代气温靠拢。

再强大的古文明在大自然面前,也不过是昙花一现。

至于黄帝所在的有熊氏?

据史学家考证,黄帝先是沿着北洛水南下,到达今陕西的大荔、朝邑一带,之后又东渡黄河,顺着中条山太行山,向东北迁移,沿着桑干河来到现今张家口市涿鹿一带。

但笔者认为姬姓旁支仍有部分在陕北、河套一带发展,从榆次一带过黄河进入山西,然后出雁门,发展到了燕山以北。这一部分就是匈奴先民。

伊姓怎么读音(伊姓怎么读拼音)

神农古国其实是华夏先民和三苗两大族群的联盟,历代炎帝,除了华夏先民部落的还有三苗部落的,当然不排除联盟的内乱,彼时的三苗,尤其是河南境内的三苗人应该已经融合到华夏文化中了。

主要的冲突点笔者跟觉得的良渚古国争夺安徽、苏北一带。因为那个时候,江苏估计三分之一还在海里,还有三分之一是盐碱地,生存环境恶劣。

备注:现在的河北和江苏,一说起来都是沃野千里,但事实上,上古一直到春秋战国,这两处地方都是水泽丛生,遍地盐碱地。

战国时候,河北一带华北平原几乎就是燕国齐国中山国赵国魏国的缓冲区域,真正适合居住的都在太行山东麓。

这一点从考古确定的“有易氏”“有鬲氏”“有穷氏”“有仍氏”还有传闻“有熊氏”在涿郡,都在河北中段就能看出,那里都是华夏移民区域,当时属于边荒地区。

古人对土地的需求其实是很大的,本人看过巴西的一些纪录片,在不会施肥、刀耕火种的情况下,土地根本算不上农田,用几年就没有肥力,部落只能迁徙,然后寻找新的土地耕种。

从某种意义上,这是古人迁徙的原动力,而且这种迁徙,往往规模比游牧还要大,因为拖家带口,而且对土地的要求也更多,并不是水草丰美就能解决的。

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北方族群的红山文化,因为他们还需要更愈发寒冷的天气斗争,于是北方族群开始跨过燕山,开始南下,首要面对的就是在燕山南麓的“有易氏”的地盘。

神农古国一直传了十几代,相信期间好几任“炎帝”,都有不俗的表现。

但是常年跟南方百越、九夷的对峙,也引发了不少问题。

因为安徽一线跟三苗族群没有太厉害的直接地缘冲突,两大族群的联盟逐渐离心离德,更由于此时的良渚古国也是鼎盛时期,双方都没有获得绝对的优势,甚至在北方腹地,琅琊古城,良渚古国还建立了坚持百年的城邦。

伊姓怎么读音(伊姓怎么读拼音)

在旷日持久的对耗中,神农古国和良渚古国都出现了内部问题。

神农古国的问题,就是联盟首领的不确定性,一旦三苗族群的氏族获得权位,就会把重心放在跟苗蛮集团在江汉平原甚至湘江流域的争夺,而一旦东夷氏族当权,首要目标就是安徽。而当先羌族群首领当权,自然会更在意河北、陕西的事务。

庞大而松散的联盟显然无法达成一致,也逐渐不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,先民们开始呼唤一种文化,一个民族,华夏古国即将诞生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2mingliang.com/13269.html